尋訪稀罕姓系列報道(一百六十):霸文革因姓氏鬧出不少笑話(圖) 常跟霸文革打交道的一位女工作人員笑著說:“我們都不敢叫他‘小霸’、‘老霸’,也不能叫‘文革’。要不然別人聽著還以為是稱呼爸、稱呼哥呢,只好叫他文文。”【閱讀】 |
尋訪稀罕姓系列報道(一百五十九):耑根才:姓氏特殊常被寫錯(圖) “電腦不好打‘耑’字,女兒曾把我和她的姓改成‘顓(zhuān)’,后來,我又讓她給我改回來了?!弊蛉眨哐先寺Z根才說起自己姓氏時滿臉自豪。他說,這是一個古老的姓氏,是有待研究的文化,他要和子孫們繼續(xù)傳承。【閱讀】 |
尋訪稀罕姓系列報道(一百五十八):樹麗娟 喜歡“樹葉”這個稱呼(圖) “我姓樹,從小到大,家人和朋友都叫我‘樹葉’,我很喜歡這個稱呼。”昨日,記者在尖草坪區(qū)柴村附近的中國建設(shè)銀行營業(yè)廳見到樹麗娟時,性格開朗的她主動打開了話匣子。【閱讀】 |
尋訪稀罕姓系列報道(一百五十七):斯誠 太原難尋同姓人(圖) 斯誠今年78歲,在太原生活了近六十年,但還帶著濃重的江浙口音。他1952年從部隊(duì)轉(zhuǎn)業(yè)來到太原,在太原市汽運(yùn)一公司工作直到退休。據(jù)斯誠回憶,在他老家的村子里大概有三千余人,其中80%都姓斯,是個很大的家族。【閱讀】 |
尋訪稀罕姓系列報道(一百五十六):位瑞玉 老家的家譜有專人看管(圖) “在我們老家,位可是個大姓,一百余戶人家,有七十多戶都姓位。”昨日,記者見到82歲老人位瑞玉時,性格開朗的她自豪地介紹自己的姓氏。她說,全村惟一一份家譜,平時由專人負(fù)責(zé)看管,逢年過節(jié)才拿出來給人們觀看。【閱讀】 |
尋訪稀罕姓系列報道(一百五十五):宓(mì)鋒達(dá) 被稱作“小蜜”常引誤會(圖) “前幾天我去外地辦事,開會時職員們向老總匯報完情況,老總說這事我再和小宓商量商量,一旁的人全部都愣住了,過了半天才反應(yīng)過來說的是我?!卞典h達(dá)笑著說,由于姓氏與“小蜜”這個敏感詞語的發(fā)音相同,所以鬧出不少誤會。【閱讀】 |
尋訪稀罕姓系列報道(一百五十四):灣彥芬 同事一直以為她姓“萬”(圖) 20歲的灣彥芬今年5月份從老家來到太原,在一家俱樂部做前臺接待。“我們老家村子里有四百多人,我們姓灣的大概有三十多人,相互間都是親戚,在村子里算是個大家族?!睘硰┓医榻B說。因?yàn)樗L得特別可愛,上學(xué)時同學(xué)們喜歡叫她“灣灣”。【閱讀】 |
尋訪稀罕姓系列報道(一百五十三):泥小娟《百家姓》中沒找到自己的姓(圖) “我聽父親說,本來我們不姓這個姓,老爺爺那輩搬到文水后,當(dāng)?shù)匾龅怯?,老爺爺不認(rèn)字,只知道姓ní,就被寫成這個字,但也沒有書面記載,不知道是不是真的?!蹦嘈【暾f道。【閱讀】 |
尋訪稀罕姓系列報道(一百五十二):貝建軍 同事稱他“老貝”旁人聽成“寶貝”(圖) 貝建軍的祖籍是浙江,但出生成長都在山西汾陽,1983年因父親工作調(diào)動來到太原?!霸诜陉栆簿臀覀円患倚肇悺G靶r候,我們回浙江老家,見到同姓人大都是親戚。”【閱讀】 |
尋訪稀罕姓系列報道(一百五十一):兒媳婦過門4年 才知婆婆姓逄(páng)(圖) 逄惠云今年64歲,是一名退休工人,由于父親是建筑工人,她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闖東北,在沈陽、長春都生活了一段時間,1956年來到太原,全家都定居在這里。昨日記者在大營盤一小區(qū)見到了她,她笑著說:“走了這么多地方,還從沒碰上過同姓人呢!”【閱讀】 |